李记泡菜

李记泡菜—溯源东坡泡菜3000年起源

 泡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《诗经.小雅.信南》中有“中田有庐,疆场有瓜,是剥是菹,献之皇祖”的诗句。先秦《周礼》.《孟子》.《楚辞》中也有腌渍菜的记载。《辞海》对“泡菜”的诠释是:“将蔬菜用淡盐水浸渍而成。……质脆、味香而微酸,或稍带辣味,不必复制就能食用。

 四川泡菜,被誉为“川菜之骨”。清乾隆时期,四川罗江李调元在所著的《函海.醒园录》中,论述了大蒜、生姜等20多种蔬菜的泡渍方法,大大加快了四川泡菜的发展。民国初年出版的《成都通览》记载有“家家均有”的22种泡菜。中国泡菜研究院长期从事四川泡菜的研究,在他们的划分里,四川泡菜不同于土坑酸菜,四川家庭制作泡菜多用坛泡,企业也实现了科学化、标准化生产,具有安全、美味的特点。

 其貌不扬的泡菜,在几千年的时间里,完成了自我的扩张,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,显示出不可取代的价值。总是屈居配角的泡菜,为何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?


渊源

 祖籍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是美食狂人,在他的桌案前摆过色泽鲜亮的东坡肉,醇香味美的东坡饼,柔嫩多汁的岭南荔枝,还有毫不起眼的皛饭。皛饭,即为白米饭、白萝卜和一叠白盐,因此又称三白饭。虽然食材极为简单,但苏东坡却大赞其“食之甚美”。

 有人推测,三白饭中的白萝卜,即为泡萝卜,它与苏轼故里四川省眉山市的泡菜同源。在古代,泡菜是地方风味美食。在调味料缺乏的年代,人们喜用盐与梅调味,盐主咸,有盐则有滋有味,梅味酸,食之口齿生津。而泡菜集二者之长,咸、鲜、酸、香,具有发酵后醇厚的香味。

 除此之外,泡菜更承担着储藏和防腐的功能。在冷藏手段尚不普及的古代,四季时蔬唯有通过腌渍保存。在当代的四川,按储藏时间的长短,可将泡菜分为两大类。耗时半日到几日为“跳水泡菜”,也叫“洗澡泡菜”,名字里的“跳水”“洗澡”都在强调泡菜与水的快速分离。

 另外一种,则被称为“陈年泡菜”,泡制时间从几个月到一两年的都有。这一类泡菜,取出时会有浓厚的坛香,腌制者看得出其原料是什么,但陈年泡菜口感和原来的蔬菜已经毫无关系。乳酸菌仿佛为它们进行了一次基因序列的重组,瘦长的豇豆褪去鲜绿,透出明显的黄调。大嚼一口泡萝卜,原本嫩生生的涩口感全无,爽脆却略带脱水的韧感,嘎嘣声直绕着天灵盖盘旋。

 因为风味过于浓郁,陈年泡菜通常不会直接食用,而是作为烹饪时的配菜或者调味料。


分类

 贵州泡菜在品种上更古怪稀奇,比如藠(jiào)头、西瓜皮、泡地牯牛(也称地环或宝塔菜,属唇形科多年生宿根植物,外观白色带螺纹,和虫蛹相似)。如若四川泡菜是川菜风味之骨,那贵州泡菜则是黔菜蘸料之魂。贵州的蘸料之中,运用最广的就是那一抹红——胭脂萝卜,俗称酸萝卜。酸萝卜是贵州人爱到骨子里的泡菜,丝娃娃、豆腐圆子、炸土豆里面都有它,口感酸中带甜,清爽脆口,它才是贵州蘸水中的无冕之王。

 湖南,一个将泡菜做出仪式感的地方。湖南街头小巷,一个个的玻璃坛子,泡着各色泡菜。湖南泡菜有泡水果的习惯,苹果、木瓜、凉薯,果然万物皆可泡。



原料

 泡菜其实是一个泛称,按腌制原料的不同,可以将腌渍菜分为泡菜、盐渍菜和酱渍菜三种。

盐在其中发挥着些微不同的作用。四川泡菜多为湿泡,在富含水分的泡菜坛子里,盐抑制着容易引发蔬菜腐败的微生物,确保主导发酵的乳酸菌能够一家独大,因此在下新菜之后,需要增加食盐,维持盐的浓度。而盐渍菜,也就是通常认知的咸菜里,盐的浓度会更高。人们利用盐来杀死蔬菜里引起腐败的微生物,随之也就杜绝了发酵的机会。酱渍菜,则是先以盐渍除水,再用酱来增添酱香味。从步骤上来看,酱渍菜更像是盐渍菜制作链条延长的产物。

 四川地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使用“泡菜”这个称谓,但也有例外出现,人们习惯把酸菜鱼里的常用料叫做“酸菜”。


图片3

图中泡菜原料为叶用型芥菜,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家族,这个家族的蔬菜很多,如榨菜

棒菜、大头菜、儿菜等。对此人们有很多疑惑,四川地区到底是泡菜还是酸菜呢?

 在川渝地区的美食评论家司马青衫看来,四川泡菜最大的特点是要用到泡菜坛和调味盐水,蜀地常用的酸菜仍然属于泡菜类别,他说:“泡叶用型芥菜属于泡菜的大类,是细分过后的泡酸菜,它仍然从属于四川泡菜这个大范畴。”

 酸菜的代表在东北,人们喜欢把腌白菜称为酸菜,发酵好的大白菜由青翠转为微黄,切细后与猪肉、土豆等一起炖煮,肉汁与酸香交织。    四川泡菜的辉煌,离不开好盐。四川自古是井盐的产地,蜀地井盐结晶纯净,颗粒均匀,自古就有:“四川泡菜,井盐尤佳”之美誉,丰富的食盐是泡菜得以在四川发扬光大的重要基础。


组成

 自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,四川真正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,再加之湿润的气候,蔬菜品种丰富,品质出众,这是四川泡菜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。正是在这样的物产环境里,蜀地百姓开始“泡百菜”。最为传统的,莫过于泡各种蔬菜的根茎,好比仔姜、白萝卜。此外,四季蔬菜均可泡渍加工,包括叶菜类、果菜类、花菜类以及食用菌等蔬菜。泡豇豆、泡萝卜、泡姜、泡二荆条、泡酸菜它们是四川泡菜中的五大杀手锏。随着蜀地迎来六次大移民,以及国外物产的传入,清朝时期,川菜的重要角色——辣椒终于登场。色泽红亮的二荆条辣椒,成为了泡菜坛子不可缺少的主角之一,在咸、酸之外,增添了令人欲罢不能的辣味。


图片4

 泡菜坛是所有化学反应得以存在的基础装置。

现在的泡菜坛造型为外口略低于内口,溜肩,圆腹,腹下内收,平底。有着坛盖、坛口、坛沿、坛体等结构。为了确保密封性,通常还会在坛沿注水,外部的空气中的细菌无法进入,但内部发酵产生的气体,却可以穿过坛盖与坛沿的缝隙,化为咕咚破裂的气泡,从封坛的水中逸出。厌氧的益生菌完全解锁了主场优势,开始发挥自身的效用。古代将泡菜称之为“菹”,汉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将装泡菜的器皿,写为“菹”(zū)下一“皿”,这是泡菜坛最早的专用字。泡菜坛在古代又称双唇罐、复口罐和双口罐。考古发现,类似于泡菜坛的器皿(坛沿或坛唇),在汉墓中发现得最多,如上海出土的“西汉泡菜坛”和“东汉泡菜坛”。发展至今,四川地区的泡菜坛久负盛名,以彭州的“桂花泡菜坛”和隆昌的“下河口泡菜坛”最为出名。


图片2


 此外,在制作泡菜时,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,加入一些香辛料和调味料,常见的有生姜、辣椒、花椒、大蒜,八角、茴香等。它们不仅可以调味调色,还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防腐杀菌,从而延长泡菜的保质期。

 乳酸菌,作为泡菜发酵的头号功臣,它们有着矛盾的一体两面,既“皮糙肉厚”,但也“身骄肉贵”。四川地区把富含乳酸菌的泡菜发酵水,称为“老母水”。在制作一坛新的泡菜时,来一碗老母水,往往能节约发酵的时间,让泡菜制作事半功倍。制作泡菜的要诀,往往不在于制作母水,而在于掌握乳酸菌数值的波动,从而控制泡菜的酸度,乳酸菌也是酸奶中的重要的发酵菌种,它有着促进营养物质吸收、改善肠道环境、调节免疫力等作用。而老坛子泡菜中,植物发酵而成的乳酸菌远远高于酸奶,这是因为乳酸菌激发出食物的酸味,而酸奶为了达到口感的平衡,往往对成品采用4℃的低温冷藏,抑制乳酸菌过度发酵。



图片1

泡菜从来都在变化之中,也被用来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演进。商周时期,分封朝鲜的箕子把中原泡菜技术带到了朝鲜半岛,这背后预示着朝鲜进入到农耕文明。

 公元753年,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,将泡菜技术带到日本,于是有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奈良渍。

元明清时期,泡菜成为百姓中家庭中重要的食品,出现了很多泡菜制作大师傅和专业作坊,泡菜有着产业化的趋势,预示着古代经济与生产的变革。

在现代的四川,泡菜产业遍地开花,其中眉山东坡区、成都郫都区和新繁镇三大区域最为著名。

作为泡菜的食物,向下连接了百姓的生活,酸甜苦辣咸香辛,调和了寡淡的三餐和四季,向上折射着人类文明的流变。

 在部分人眼里,泡菜是再普通无奇的食物,但换上别样的的视角,它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角色,作为配角登台,一亮相就唱了一出3000年不断绝的好戏。



本文由「李记乐宝」整理编辑,部分图片和文字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,欢迎点赞、分享。